于图书馆一角领略萨克森钟表风情 —— 探索朗格专卖店独特文化体验专区

精密制表品牌朗格的价值深深植根于德国科学与文化摇篮之地的萨克森州,品牌的发展与萨克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品牌创始人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Ferdinand Adolph Lange)正值萨克森兴旺昌盛的手工业发展之时,建立表厂,自此开启了萨克森制表业走向世界之路。自创立至今,朗格一直秉持以打造全球最杰出的时计为理想,将萨克森文化与其精湛的手工艺传统传递至全世界。朗格在各大专卖店均设有独特的文化体验区,以图书馆作为设计灵感,通过林林总总的书柜,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时代风貌、品牌历史、精密技术与工艺的传承之美。请跟随我们一同纵览朗格文化体验区中具有特色的展品,聆听朗格的传奇故事与其“永不止步”的精神信仰,一段奇妙的旅程即将展开。

朗格专卖店特别设有文化体验区,引领观者逐一探索品牌与萨克森的奥秘

第一站:寻根溯源

朗格家族肖像照

在文化体验区,数张朗格家族成员照片摆放在棱角分明的深灰色图书柜中,错落有致,诉说家族四代以打造完美高级时计为最终目标而不断前进的百年故事。朗格的品牌命名,是来自于德累斯顿制表师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和他的儿子们,家族传承之意溢于言表。从家族事业创始人阿道夫‧朗格建立表厂,奠定了萨克森制表业的基石;其儿子兄弟理查‧朗格(Richard Lange)和艾米‧朗格(Emil Lange)带领朗格蓬勃发展,蜚声海外;第三代奥托‧朗格(Otto Lange)及其兄弟鲁道夫(Rudolf Lange)与格哈德(Gerhard Lange)合力管理家族事业;第四代传人瓦尔特‧朗格(Walter Lange)重建表厂,带领朗格重返高级制表的世界舞台并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品牌精神领袖。可以说,如今每一枚的朗格时计,都能探寻朗格家族四代的智慧结晶与家族制表的技艺传承。

阿道夫‧朗格的游学地图与游学札记

文化体验区的一张制表桌上,遍布了各种表格、结构和机械绘图及计算结果,而橱窗上悬挂一副游学地图,这一切体现了阿道夫‧朗格对钟表知识的渴求,以及对精确计时技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十九世纪,在萨克森科学与手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阿道夫‧朗格跟随著名钟表大师古特凯斯拜师学艺,天赋异禀。1837年学徒满师后,他前往当时的欧洲精密制表中心展开游学之旅,深造与磨练高级制表技艺,足迹遍及法国、英格兰及瑞士等。最后,在1841年重返家乡德累斯顿。他把数年来在旅程中收获的种种钟表知识和钟表创作灵感,编纂成一本游学札记。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帮助他在1845年于格拉苏蒂小镇建立表厂,改革传统制表工艺,更为第四代传人曾孙瓦尔特‧朗格复兴品牌,重建家族事业,打下重要基础。

约1900年代的格拉苏蒂小镇风景与1845年建立的朗格表厂

书柜上悬挂了一组木纹装饰的立体数字1845,背面是厄尔士山脉下的格拉苏蒂小镇,象征朗格的制表故事起源于1845年。附近的一张朗格表厂的历史照片,代表了阿道夫‧朗格开始实现制造世界优秀时计的愿景。抱负不凡的阿道夫‧朗格在1841年游学结束重返家园后,决定以一技所长助力家乡发展,游说政府支持发展萨克森制表业。他在艰难的条件下于格拉苏蒂小镇建立自己的表厂,并将毕生精力投入于钟表事业与当地民生及经济发展。朗格表厂的建立,不仅开启了格拉苏蒂小镇的精密制表征程,也促使了德国成为欧洲精密制表中心之一,与当时的英国和瑞士制表中心制衡,为萨克森高级制表业奠下重要的基石。

第二站:见证精密计时领域的里程碑

航空业先驱费迪南德‧冯‧齐柏林伯爵与理查‧朗格为其创制的天文台怀表

阿道夫‧朗格的长子理查‧朗格对于萨克森精密计时领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提出至少27项的发明专利,推动了天文台表的不断进步和演化,是一位对精密钟表推进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也是朗格最富有创新思想的制表师。在18世纪和19世纪时期,天文台表是不少探险家视为不可或缺的精密计时工具,不但提供精确振频,而且稳定可靠,清晰易读。理查‧朗格终其一生专注于运用最新科学理论,并将其转化为出色的技术解决方案,让朗格的时计闻名遐迩。

德累斯顿俯视图与瓦尔特‧朗格眺望备具意义的齐柏林飞艇

20世纪最著名的巨型飞艇“齐柏林伯爵号”在航行期间便是使用朗格天文台怀表作为可靠的计时伙伴,以确保航线与时间的精确性。朗格天文台怀表还帮助了德国探险队在1901年至1903年期间,乘坐“高斯号”船首次远赴南极地区进行考察。在航海时期,对于探险家或航海家来说,一块精准计时的时计相当重要,甚至在历险逃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体验区,不仅会看到一架“齐柏林”飞艇模型和背景德累斯顿俯视图,也可以看到一艘“高斯号”帆船模型,以此纪念朗格的精密时计对德国航空和科考事业的贡献。朗格回归后,为向理查‧朗格这位钟表先驱致敬,以RICHARD LANGE之名推出一系列腕表。RICHARD LANGE的表盘配以经典分钟刻度和细长罗马数字镶嵌刻度,重新诠释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朗格大型天文台表的设计,此系列在追求计时的精确度方面非常极致。

 “高斯号”船首次远赴南极地区进行考察照片和洪堡地图

在书柜的某一面墙,展示了洪堡的地图,提醒了观者朗格精密计时腕表创作的又一灵感来源。2011年,朗格发布了配备芝麻链传动系统的RICHARD LANGE TOURBILLON “Pour le Mérite”腕表,表盘以三角形的方式显示时、分、秒,让彼此间不相重叠,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之下依然易于读时。此腕表是对于制表工艺完美追求的当代演绎,也是朗格重拾复杂功能王者地位的一个里程碑。其创作灵感来自萨克森制表师约翰‧海因里希‧赛菲尔特(Johann Heinrich Seyffert)于1807年制作的精密整时器(编号93),而这枚精密时计曾经陪伴被誉为现代地理学之父的亚历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完成美洲探险之旅,帮助他计算所在位置的坐标并执行许多科学测量工作。

摄于1989年柏林墙的历史照片

朗格的历史轨迹耐人寻味,继续探索,你会发现在书柜的某一深处,陈列一张在1989年11月于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拍摄的照片。一块柏林墙的残垣石块安放在前,这是朗格浴火重生的证明。1945年,朗格的主要生产厂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袭中几乎全毁,自此,朗格的名字消失了四十多年,而家族第四代制表师瓦尔特‧朗格被迫流亡西德。1989年,随着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朗格终于迎来了峰回路转的机遇。瓦尔特‧朗格重返家乡,复兴当年被迫中断的家族产业,秉持坚持不懈的精神毅然决然地重振萨克森的高级制表业。成功复兴的朗格,仍然秉承家族的制表理念,延续自家研发的机芯与传统工艺,如同德国人在二战之后重建家园,将所有的建筑、石块编上号码,恢复如初。朗格历经数个低潮后,仍秉持“永不止步”的精神信仰,不断焕发新生,再创传奇的新篇章。朗格对于制表工艺的力争进步与对极致的不懈追求,造就了如今在制表行业里不可撼动的地位。

第三站:领略一丝不苟的制表技艺

朗格约1920年生产的怀表机芯与SAXONIA THIN腕表机芯

朗格绝不限于只追求精准的计时技术,更要求腕表机芯必须达到最高的美学标准,这是品牌沉匿数载后得以成功复兴,且在短短时间之内重新雄踞世界高级制表品牌领导地位的重要佐证。在文化体验区,观者可以透过一枚约1920年生产的怀表,与一枚SAXONIA THIN腕表机芯对照,领略朗格机芯的美感。细细观察对比,不难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四分之三夹板、黄金套筒、蓝钢螺丝、红宝石轴承、鹅颈微调、螺丝摆轮,以及手工雕刻的摆轮夹板等等。这些德式腕表的经典设计元素均体现了品牌傲人的历史传承,也彰显出表厂卓越的制表技术,成为朗格腕表最高品质的标记。

四分之三夹板的演变历史

四分之三夹板,是朗格极为重要的传统元素之一,是朗格的印记。阿道夫‧朗格为萨克森精密制表业带来了许多功不可没的贡献,改进了当时制表生产的技术,推动了精密制表领域的发展。他的发明之一便是具有美观造型的四分之三夹板。在文化体验区,观者可以看到阿道夫‧朗格从1845年到1864年,孜孜不倦地改良四分之三夹板,大大增进了机芯的抗震性和稳定性。此外,当时的怀表没有类似玻璃底盖的设计保护背面,当打开怀表底盖后,机芯零件便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增加了机芯受损的可能性,也让佩戴者无法随心所欲地欣赏机芯之美。因此,四分之三夹板采用了未经处理的德国银,不仅确保防尘性和抗腐蚀性,随着时间推移,还会逐渐形成金黄色光泽的保护层,赋予金属的岁月。时至今日,四分之三夹板,依然是德系腕表的经典设计之一,地位无可撼动。

朗格九大修饰工艺与手工雕刻摆轮夹板

除此之外,文化体验区巨细地展示了表厂精细的修饰与雕纹工艺。修饰工艺,虽则是基本的看家本领,却是众多高级制表品牌一决高下见真章的舞台。在朗格制表师眼中,每一枚腕表的细小机芯零件,无论是显露亦或是隐藏的,是入门级还是百万级别的腕表,朗格制表师都一视同仁,以力臻完美的态度一一对待之。此外,享誉盛名的手工雕刻摆轮夹板,更是朗格腕表弥足珍贵的关键。朗格表厂共有六位雕刻大师,他们用亲手制作的专属工具和各类刻刀,在未经处理的德国银夹板上,以炉火纯青的雕刻工艺,各自勾勒出赋有自我个性的花卉图案,赋予了每一枚朗格腕表独一无二的灵魂。

朗格欢迎各位腕表爱好者及藏家步入专卖店,欣赏六大系列精密作品和诸多珍稀的高级复杂腕表之外,前往文化体验区,探索品牌与萨克森的奥秘。